“一朝红日出,依旧与天齐”出自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的《咏竹》,系其早年落魄时所作。朱元璋(1328-1398年),字国瑞,原名朱重八,安徽凤阳人。出身贫寒,曾为僧侣、游方乞食,后投身红巾军起义,最终推翻元朝统治,建立明朝,年号洪武,史称“明太祖”。此诗作于其起事初期,以竹自喻,暗藏雄心壮志,既是对自然景物的观察,亦是自身命运的隐喻。
“雪压枝头低”:以竹喻人,写竹枝在积雪重压下被迫弯曲的形态。此处“雪”既指自然风雪,亦暗喻人生困境——如朱元璋早年漂泊、颠沛流离的苦难经历。竹枝虽屈而不折,暗喻人在逆境中保持韧性。
“虽低不着泥”:强调竹枝虽被压低,却未沾染污泥,象征在困顿中坚守清白品格。朱元璋出身底层,深知民间疾苦,此句既是对自身节操的坚守,亦是对“出淤泥而不染”精神的诠释。
展开剩余68%“一朝红日出”:“红日”象征希望与转机,既指自然界的日出,亦喻指时代变革或个人命运的转折。朱元璋以“红日”暗喻推翻元朝、建立新朝的机遇,表达对光明未来的坚定信念。
“依旧与天齐”:写竹子在红日映照下恢复挺拔,直指苍穹。此句非单纯写景,而是对“不屈不挠终将崛起”的哲思——即便暂时屈服于压力,只要时机到来,仍能恢复本真,甚至超越原有高度。朱元璋借此抒发其“从草莽到帝王”的雄心,暗喻底层崛起的可能性。
全诗以竹喻人,通过“雪压—不屈—日出—挺立”的动态过程,构建出“困境—坚守—转机—重生”的完整意象链。朱元璋以竹自况,既反映其早年经历的艰辛,亦彰显其“逆境中孕育希望”的生存智慧。诗中“红日”与“天齐”的意象,既是对自然规律的观察,亦是对历史进程的隐喻——元朝末年,民不聊生,朱元璋以“红日”自喻,暗示其起义乃天命所归,终将“与天齐”般重塑乾坤。
此诗作于朱元璋投身郭子兴红巾军期间,正值其从僧侣向军事领袖转型的关键阶段。当时元朝统治腐败,民变频发,朱元璋以“竹”为媒,既表达对底层民众坚韧精神的赞美,亦暗藏自身“欲与天公试比高”的抱负。其诗风朴素直白,却蕴含深刻哲理,成为后世励志典范。在文化层面,此诗以“竹”为载体,将自然意象与人生哲理结合,影响深远——不仅被用于鼓励逆境中的坚持,更成为“草根逆袭”的精神符号,至今仍被引用以激励人们在困境中保持信念,静待转机。
发布于:福建省51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